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30 07:14:07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优秀15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优秀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做事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简笔画猜课题。

2.生读课题回答问题(读懂什么?还想懂什么?)。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音乐起,师朗诵第一,第二自然段,接着问:小猴子扛着玉米会去哪?会干什么呢?然后用手势提示学生读课文。

2.问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师根据生的回答贴出挂图)

三、学第一自然段

1.读课文。

2.品“又大又多”。

3.品“非常”。

4.品“掰”字。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跟小猴子去玉米地的时候,我们先是通读课文知道小猴子在玉米地里干什么?接着想象小猴子见到的玉米是怎样的?然后模仿小猴子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它当时的心情;最后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法:通读—想象—模仿—朗读)

五、自学

请同学们用刚才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跟小猴子继续往前走,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自学余下的课文。自学完后可以用表演的形式,朗读的形式或讲故事的.形式来汇报学习情况。

六、悟课文寓意

小猴子这次下山一无所获,空着手回家啦!你知道它为什么只能空着手回家吗?

七、巩固

学生根据这一课的内容演课本剧。

八、拓展思维

1.如果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它会去哪,会怎样做?(同桌讨论,再指名说)

2.请大家把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发生的事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

3.指名读自己写的小故事。

九、小结下课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2

课前准备:

放大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讲故事、学生字,初读课文。

第二课时:表情朗读课文,复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一个故事,题目叫《小猴子下山》。

△教学:猴。提示:猴是野兽,所以是“”。注意“侯”少了一竖。例如“喉”也是没有一竖的。

小猴子下山,到了哪些地方,请看看图,自己拼读生字。学生自学后,结合学生回答,教学下列图旁出现的生字。

一块(kuài)玉米地里一棵桃(táo)树下

结着又大又圆(yuán)的西瓜地里树林子

△教学:块。

学生看图识字,引导引用数量词。

“一块糖”,“一块饼干”。这种东西一般有个平面。“一块黑板”、“一块玻璃”.

△教学:棵。

一棵树,还有什么也说“一棵”?

“一棵向日葵”;“一棵小苗苗”;“一棵瓜秧”。

指点:细而长的,而且有生命的`,能向上长的用“一棵”。

△教学:圆(kē)。

“圆”,西瓜圆的。注意前鼻音发准。

“圆圆的月亮”、“圆圆的太阳”、“圆圆的大汽球”。

不仅圆还大,就说“又圆又大”。引导记住“圆”的字形。

△教学:林。

许多树长成一片,就是树林。这“林”叫“双木林”。

三、初读课文。

学了些生字,知道小猴子先到“玉米地”,接着来到“桃树下”,而后又来到“西瓜地”,最后追到“小树林边”。

还有生字没教,你们一边读,一边自己学。

四、检查自学效果。

结合引导学生弄清课文主要内容。

小猴子下山拿过哪些东西?

利用前面图旁的板书:

△教学桃(táo)。

桃子是结在树上的,是“木”字旁。指点“兆”的笔划笔顺,可复习“跳”。并指点“瓜”的里面是“L”。

最后又去追什么?(小兔子)

小猴子下山结果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得到。)

五、再教生字(出示小黑板)

△掰(bāi);用手把东西分开叫“掰”。(动作演示)

△扛:用手把东西放在肩上叫“扛”。(动作演示)

△捧(pěn):用两手把东西放在胸前叫“捧”。(动作演示

△扔(rēng):玉米它不要了,西瓜也不要了,东西不要了,把它丢掉叫“扔”。

(教学以上生字均以手的动作演示,以帮助理解字义。)

扛、捧、扔都是表示手的动作,都是“”,重点指导写“棒”的右下“丰”。“扔”的右半边,“乃”笔划为横折折折钩。

复习巩固生字,指导写字。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3

一、创设情境。

昨天我们和小猴子一起游览了美丽的水帘洞,在游玩的过程中还学习了知识,小朋友们玩的开心吗?可是,今天调皮的小猴子又不见了,那它究竟去哪儿了呢?我们不妨来猜猜看吧!那我们猜的对不对呢?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39页。

二、引导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先看第一、第二幅图:桃子的个数有什么变化?你能提什么问题?

生答。

师板书:树上还剩几个桃子?

你会解决吗?学生试做。

汇报交流,板书:9—4=5

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吗?

生汇报:1、我是一个一个的减得。2、我是想9的组成,9可以分成4和5,所以9—4=5、3、我是想因为4+5=9,所以9—4=5、

肯定学生的各种做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

2、继续观察第三、第三幅图,你还能想刚才一样提出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篮子里还剩几个桃子?

花上还剩几只蝴蝶?

岸上还有几只青蛙?

以小组为单位,解决这些问题。小组长做好分工。同学们接到任务后,马上动手做,然后再吧自己的算式汇报给组长。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解答方案?师板书算式:

4—4=0

8—5=3

2—0=2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4—4=0,思考:为什么等于0呢?

……此处隐藏13995个字……p>(5)认读其他生字,组词巩固。男女生读词,开火车读词。

(三)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同桌带动作朗读课文,了解动词意思,体会小猴子的情感变化。

2、图文结合,朗读汇报,再结合课后第3题的插图,说说这些动作都与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关,哪个动作是这几次中都有的。

3、结合课文最后一幅插图,比较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为什么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4、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

(四)情境创设,信息整合,简单推断。

小猴子知错就改,以后会怎么样呢?

(五)生字书写。

重点指导“空”字和“常”字的中心对称。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情境延伸:第二天,小猴子又下山了,他会做什么,想些什么?画一画,写一写,如果能用上几个刚刚学过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就更好了。

五、教后反思。

1、通过朗读,识字释词示意。

学习朗读是通过朗读可以识字学词,可以理解内容,也可以学习语用。所以,本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朗读的学习来完成。学生初读,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范读,不但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内容及反复的结构。通过朗读理解内容,体会结构特点。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程度。加上表情和动作,使学生自主完成对人物心情的体会、对动词意思的'理解。正是通过多次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多次感受相似的做法和相似的心情。也正是在多次朗读的过程中,生字多次“复现”,建立了音、形、义三者的联系。多音字的学习,在语境中据意辨音,使得朗读的学习和字词学习、阅读理解有机结合。

2、调整视角,使推断有迹可循。

呼应单元语文要素,本课要整合信息,作简单推断。在小猴子下山空手而归的结果已然明确的前提下,推断就要由果溯因。所以,将课后第2题调整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他会想到些什么?

3、借助插图,情境延伸,思维和语言相互促进。

语言的学习、思维的发展都要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而且要注意学用结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说图的能力,课文的每幅插图又情趣盎然,因此课始就让学生看图按“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怎么样”的句式,大体说一说图的内容;结合单元课文,试着再运用“要是……就……”的句式,建立结果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表格中重点词语、动作词语的选择填空;情境延伸出小猴子第二天又下山了,他会怎样做,怎样想。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使学练结合,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和提升。

因为本课要承担“信息整合,简单推断”训练,所以,在朗读课文、内容理解上,教师引导得相对较多。实际教学时,面对不同的学情,可采用不同的策略,减少教的成分,增加学的分量,使教学更有效。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 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习二、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优秀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