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07 11:52:13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4篇]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4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我先复习5的乘法口诀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在复习旧知时,有意识的询问学生如果不记得其中一句口诀应该如何解决,学生能道出联系上句或者下句口诀的答案来推算。接着我引导学生观察《做家务》主题图,由于摆碗筷是学生经常接触的,所以讲起来学生并不感到陌生,还能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究竟摆碗筷和学习数学有什么联系呢?我和学生共同探究了1、2、3分别乘2的乘法算式及口诀,剩下的口诀我请每位学生把所需的筷子数填在表格里,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让他们边摆边填表,1双2根,2双4根……再利用表格列出乘法算式,并根据算式编出乘法口诀,在记忆口诀方面,我先让学生找出2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并利用这个规律记忆,再请学生以集体背、对口令等方式记忆口诀。突出了从数数——填表——列式——编口诀——记忆口诀的学习过程。

这节课,我认为成功的方面有:

1、以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入,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创设小明摆筷子的情境,解决9双筷子有多少根,让学生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2、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想、动口与同学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3、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记忆2的乘法口诀的方法,保证了探究活

动的高效性。

不足的方面有:

1、课堂时间的掌控上,由于前期复习练习时间过长,导致后期编制2的乘法口诀时间不够,并且还未完成表格。

2、能力提升方面。第一,在编制“二五一十”时,我想让学生发现这句口诀中同时涉及到“2”与“5”,在今后的口诀中都可以掌握此方法;第二、我还有一个设想,“如果有10位客人需要多少根筷子呢?”、“14根筷子能给几位客人呢?”此类问题也由于时间不够未能提出。

3、练习量不够。在最后的环节上我以背诵口诀Pk赛来调动学生的情绪,如果能留1/2或1/3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可能效果会更好。

学生方面

1、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欠佳,小组合作意识不强。

2、在让学生动手摆小棒,再编制口诀时,我发现还是有个别学生理解能力差,没弄清一双和一根,会给“每位客人”一根筷子。

如果我再上这节课,第一恰当掌控课堂时间,本班学生大部分对2的口诀已经掌握的差不多了,完全可以用激昂的情绪去感染他们、也可以一轮一轮的Pk战去调动他们的情绪。但我想讲的细、精、透,导致语速慢了,时间不够用;第二,我会在记忆口诀方面多下点功夫,让学生探索记忆口诀的方法,并根据口诀的规律记忆,请记得快的同学谈谈记忆方法,并请学生口头编应用题,如:一支圆珠笔要2元,买6支要几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2

在备课前,我充分准备,查阅了相关资料并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认真设计了教案,进行了反复推敲。在实际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让我有了更多反思的机会。接下来,我将总结这些反思的内容。

一、收获

在课堂上,我深刻体会到小组学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对知识的理解。在小组讨论中,我们不仅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还能迅速借鉴他人的优点,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丰富了课堂氛围,也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更深刻地认识到对知识传授过程中细节的处理,有可能成为一节课成败的'关键。

二、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时调整了教案,但这也导致了情境探索阶段的时间延长。由于情境探索阶段时间过长,后续的自主探索和问题解决阶段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导致到了巩固应用阶段时间有些仓促。这使得在处理练习题时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学生没有通过练习题提高到预期的水平,这是我个人在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由于对时间的控制不够严格,我意识到在日常教学中也存在类似问题。有时候上课时可能因为拖延而导致课堂内容无法完整讲解,或者进行的活动过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因此,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精心备课,确保每个环节的时间都能合理安排,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感想

通过本次讲课,我觉得受到最大教育的不是教室里的学生,恰恰是站在讲台上的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总结,认真学习,争取将每一节课都上成优质课,真正实践一个人民教师的职责。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3

今天我上课的主题是《认识小数》,一开始觉得内容似乎很简单,但仔细思考后却发现其中隐藏着许多困惑,这促使我深入思考、实践,并进行深入的反思。通过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我获得了许多启发和感悟,就像从阴暗的地方走出来,看到了光明一样。这个过程让我有了很大的飞跃。

1.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

说到这一点,研读教材,联系相关知识点,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现知识发展的脉络,进行整体思考,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深入研究教材,理清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把握编者的用意,建立扎实的知识体系。在课堂上,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展现教学魅力,享受成功教学所带来的喜悦。

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教材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改写活动。

在学生测量课桌面长与宽的情境中,我们可以引入新知识——米和米。学生可以看到课桌面长5分米、宽4分米,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将这些长度用米和米表示出来。接着,我们可以告诉学生米可以写成0.5米,米可以写成0.4米,让他们初步了解小数的概念。在教学这道例题时,我们应该快速引入新知识,不必花费过多时间在测量具体长度上。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米、米可以用小数形式表示,即0.5米、0.4米。教学结束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结,加强对0.5米、0.4米这样的小数形式的理解。

在将几元几角的数量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时,需要注意整数部分的写法。例如,将1元2角写成小数时,我们可以先将2角转换为元,即0.2元,然后加上1元,得到1.2元。同样地,将3元5角写成小数时,我们可以先将5角转换为元,即0.5元,然后加上3元,得到3.5元。这样的思考过程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将几元几角的数量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第三层次是第101页第3、5两道题,数形结合,适度提升对一位小数意义的理解。第3题要求将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若干份可以用十分之几表示,也可以用小数零点几表示。学生通过这道题目更清楚地理解十分之几与一位小数的关系,从而深化对一位小数的意义的理解。第5题要求在大数轴 ……此处隐藏7533个字……多,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是必须的经历,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因此我在设计克和千克的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多方位体验。针对这种情况,我教学设计的落点是“体验”数学。

把体验克和千克,在体验中建立具体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学生亲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动中,建构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整节课呈现出“掂一掂——再根据经验估一估”的教学思路,努力演绎了“知识在于建构”的理念。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定在“体验”。

不足之处,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以“体验”为学习形式贯穿始终。教学中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反映——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才是老师设计和引导的精髓。但是,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出现了不明确,没能处理好,用语出现了不准确。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12

新课标对估算提出了进一步的重视,估算能力的提高及习惯的培养的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尤为重要。教参对该估算的要求较低,仅要求会把因数中任意的两位数或三位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来计算即可。例题中带250元钱够不够呢?在这儿思考29乘8大约等于几即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会估算的方法并不困难。然而,估算并不是一个形式,估算不应该走一个过场,估算的价值与难点蕴藏在对数据估算后,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学生在练习99×101000这种类型的题目时,大多填了等于,显示出他们只是掌握了估算的.形式和套路,缺乏灵魂。虽然学生刚刚开始学习估算,教材对他们的要求较低,但体验和感受估算的意义和本质非常重要。因此,在整理复习内容时,可以在原有教材基础上进行延伸,比如让学生想象如果我们班有32个人去游玩,250元钱够不够呢?如果只是机械地进行估算,显然会与实际情况不符。在学生进行估算和笔算后,可以提出问题:尽管估算结果是240,为什么现在却不够了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反思估算的重要性,进一步引导他们主动探究估算的本质,即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估算结果,以更好地理解估算的作用。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13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新课程提倡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重要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必要性,进而产生学习的需要和乐学、好学的动力。本课教学,把分一分的第2题变一变,变成了一道开放题猴宝宝家可能请来了几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几条?为学生创设了充满趣味的'、生活化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思考、活动、合作的空间,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运用平均分的知识,分筷子、分铅笔、分气球,并要求学生回去之后找找生活中平均分的例子。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与作用,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促进自我发展,让学生的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形成鲜明的表象。

预设与生成,是教师行为生成转变的结果。

正确目标的预设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我抓住被除数是12,除数和商不唯一的特点,把书本第32页分一分的第二小题变成了一道开放题:猴爸爸它们钓了12条鱼,要给每只小猫分得一样多。可能请来几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几条?原本,我想自己先假设两种情况引导一下,再放手。但是,可能请来几只小猫的话音未落,学生就说:可能请来4只。这是意外的教学资源,我便放手交给孩子们,把学生的资源变成教学资源,较好地达到了预设目标。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14

每次上完一节课,都会感觉有得有失,《9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亦是如此。下面我就谈谈对于这节课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一、新课程倡导课堂的开放性,那么,我们就要解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问题。我认为,在新课程中,“教”教材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教材。因此,我就根据我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本节课的知识点,将例题和想想做做的第1题有效的结合起来。例题中首先呈现的是一个10×9的方格图,每行的10个格中都有9颗星,根据题意完成“几个9”的连加的计算,再利用列表计算的过程和编制乘法口诀的经验,填出9的乘法口诀。在例题中,方格图是没什么大作用的,它的主要作用是“想想做做”的第1题中组织学生观察例题图并借助表探索并发现上诉规律,启发学生利用这个规律帮助记忆9的乘法口诀,因此我考虑将例题和想想做做的第1题完美地结合起来,将其互相渗透,课后感觉效果不错,学生既完整地编出了乘法口诀,又利用起方格图的规律很好地掌握了背诵口诀的方法。

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因此在教学口诀时,我先利用知识的迁移类推性,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总结1—8的乘法口诀的方法,自己编写总结9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律,编出后该怎样记住呢?我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隐藏的规律,寻找记忆口诀的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有利于理解和掌握9的乘法口诀。

让学生找一找乘法算式积的规律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在找到规律后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变重知识传授为主动探索,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重死记硬背为灵活记忆。同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介绍了手指记忆法,通过示范介绍、模仿尝试、互相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对枯燥的口诀记忆产生了内在的自觉的需求,获得了认知层面与情感层面的“双赢”。

这样的课堂给了学生一个宽广的发散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9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和交流,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隐藏的规律,寻找记忆口诀的途径,从而发现每一句口诀的含义,进一步探寻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知识的获得完全依靠学生,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同时也注意到学生的观察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实现课堂教学的科学化、自主化。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使课堂成为焕发生命的场所。

三、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我在教学中凸现了学科特性,充分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如运用我们古代预知天气的《九九歌》,是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习活动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使得学习效果得以最佳彰显。数学来源于生活,更重要的是为了服务于生活,在课的最后我创设了一个9元超市,在学生学会了9的乘法口诀后,我并不是让学生仅仅停留在会背的基础上,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懂得运用乘法口诀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乘法口诀。通过解决诸多此类的实际问题,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趣味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作用,明确学好数学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促进对知识的领会与掌握。

整堂课也出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对于口诀的强化练习中,由于没有做到细致的考虑,在课堂中出现了一些顾此失彼的问题。虽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可是在反馈中很难涉及到每一个人。还有,很多补充的知识如《九九歌》,在教学的时候讲的比较浅,如果能够深入进去就更好了,另外整堂课的气氛没我想象中的那么活跃等。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