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学反思

《称象》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08 23:40:15
《称象》教学反思

《称象》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称象》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称象》教学反思1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特殊的朋友,它是——

(多媒体出示图片,)生齐答:大象。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头大象吗?

生1:大象的身子像一堵墙。

生2:大象的腿像四根柱子。

生3:大象的耳朵像两把扇子。

生4:大象的鼻子像一根管子。

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这么大的象,老师特别想知道它有多重,你能帮老师想个办法吗?

(经过些许的沉思,部分学生纷纷举手。)

生:可以称一称。

师:怎样称呢?

生1:用地磅称一称。

生2:可以利用起重机称。

……

师:大家的办法都很棒,不费工夫就称出了大象的体重,可是在1700多年前,没有地磅、起重机,该怎么办呢?

二、品读课文,体会品质

师:请同学们自己小声地朗读课文,想一想: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有哪些人?

(生开始自读课文,师来回巡视,帮学生扫清字词障碍。)

生:故事发生在古时候,有曹操、曹冲、官员们。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看一下当时称象的录像,看看曹冲和官员们分别是怎样称象的?

(多媒体放映录象,之后生争先恐后,抢着举手。)

生1:官员中有的说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生2:有的说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当秤杆。

师:你同意这种做法吗?

生1:不同意。把大象宰了,大象就死了,多可惜呀。

生2:做一杆大秤也不行,哪有人有那么大的力气。

师:曹操同意吗?你从哪知道的?

(生纷纷埋头读书,寻求答案。)

生:曹操听了直摇头,说明他不同意。

师:你能给老师演一演“直摇头”吗 ?

(生上台表演。之后师有意只摇一下头,问学生对不对,接着请同学一起演“直摇头”。)

师:曹冲又是如何称象的呢?

1、同桌互读第4段,然后师指名范读,大家评价朗读效果,接着让学生在每句话的前面标出序号,为下面弄清曹冲称象的过程做铺垫。

2、男、女生分组逐句朗读,师随机总结并板书称象的步骤:

赶象上船,画下记号;赶象下船,装上石头;

搬下石头,称其重量;石头的重量=大象的重量

师:曹冲的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一起愉快地朗读第5段。

师: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曹冲称象的具体过程。

(多媒体放映曹冲称象的片段。)

师:你喜欢曹冲吗?面对他,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多媒体出示曹冲的图片,激发说话的欲望。)

生1:曹冲你真棒。

生2:你解决了大臣们都解决不了的难题,太聪明了。

生3:你爱动脑,爱思考,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改进方法,鼓励创新

师:下课前,老师有一份礼物要赠送给大家,谁来替大家代领一下?

(生跃跃欲试,你争我抢。)

师挑选三位健壮的男生上台领“奖”——搬三块石砖。

师:请问你有什么感受?

生1:老师太重了。

生2:累死我了。

生3:有点搬不动。

师:三块砖头就把大家累成这样,试想如果让大家搬与大象一样重的石头会如何?

生1:我可不想搬。

生2:非累死我不可。

……

师:所以老师认为曹冲的方法需要改进一下,你认为呢?

(生抓耳挠腮,冥思苦想。见此情景,师建议小组讨论。)

生1:古时候有很多战马,我们可以把石头换成马,能省很多力气。

生2:马还得赶上赶下,浪费时间,不如用人代替石头,省时又省力。

至此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的脸上露出灿烂的微笑以示认可,我想、:这就是智慧的火花,是大家一致公认的最完美的办法。

反思: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语言的好范例,也是学生学习说话,培养和提高口语交际的凭借。在教学中我很好地利用课文这一资源,为学生训练口语服务。如,导入部分引导生一边观察大象的图片一边向同学介绍大象;还有在学生明确曹冲称象的办法后,让学生面对曹冲的画像用自己的话夸一夸,说一说等,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降低说话难度,激发其欲望,,学生就有话可说。这样的说话训练,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让学生在说话中渗透了思想教育,这比老师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课标指出:“要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本节课,我活用教材空白,引导鼓励学生联系生活想象,创造性想象。如课堂接近尾声时,请学生改进曹冲的方法,给学生创造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困惑:

本节课叙事性很强,教学中学生朗读积极性不高,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朗读这类课文是我最大的困惑。

《称象》教学反思2

《称象》一课,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曹冲称象的方法是: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曹冲想的办法是什么样的?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是我在教学《称象》一课时提出的问题。经过一次次反复的练说以后,曹冲那聪明机灵的印象已深深印在每个孩子的脑海中。

教学中,我在指导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曹冲能想出这样巧妙的方法,是因为他注意观察,善于动脑。小朋友们能不能也像曹冲一样,开动脑筋,想出比曹冲更好的方法呢?”我想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可没想到这一问题一提出,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没了!”连平时好逞强的孩子都是直摇头。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看来曹冲在孩子眼里已不是一个普通的人。而是成了无法超越的神了!这可不行!如何激发孩子的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呢?我灵机一动,说:“老师在书上,看到有个学校的小朋友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比曹冲的还要好呢!不知我们班有没有同学能想出来?”激将法起作用了,马上有人举手了。我接着说:“请大家把课文再认真读一读,把插图再仔细看一看,讨论讨论!”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有的读课文,有的看插图,有的热烈地 ……此处隐藏13548个字……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学生先齐读课文,问:“这头大象是什么样子?课文是用哪句话写的?”学生立刻找到了相关句子读了出来。随后,我又带领大家一边用问题引出下文,一边朗读。 “大臣们看了这头大象有什么表现?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问了什么?听了曹操的问题后,官员们又怎么样接着议论?他们议论了几种称象的办法?具体是什么?曹聪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又说了什么?……”然后,我一边梳理学生的问题,一边指导朗读,学生既解决了问题、理解到了课文,又学会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曹冲称象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我先请一个学生把本段读个大家听,再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写有曹聪方法的四句话的小黑板,请全班齐读,再一次了解曹聪的方法。读完后顺势请生标出曹聪共用了几句话说清楚了他的方法。再接着逐句讲解,并分句演示课件。看课件演示,理解课文内容,用短语概括称象的步骤。分句讲解完之后,再次连续演示课件,使学生对曹聪称象的方法有一个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补充、找出表示顺序的字词,为学生练习复述这一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对这一难点基本上突破了,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分析背诵能力,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

能够顺利突破难点,多媒体可件可帮了我不小的忙。

四、总结主题,结合实际,恰当拓展,发散思维。

在学生理解了重点的基础上,我反问学生“这个故事发生在曹聪几岁的时候?”引出重点段落中的第一句话“曹操的儿子曹聪才七岁”,请全班齐读后,反问:学到这里,你想到曹聪说点什么?引出主题:动脑筋。

“你们和曹聪一样聪明,你还能想出什么称象的好方法呢?”这一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的说“可以把大象赶到跷跷板上去”,有的说“可以赶进水池里”,“赶上汽车,看它能把汽车的轮胎压扁多少”……听到孩子们说着各式各样的他们自己的称象的方法,我仿佛看到了他们思维火花正在开放。

对于一篇课文的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也可以延伸到课外去,所以我反问学生“你们觉得曹聪的称象方法在当时的条件下,好吗?”他们都说好,我立即抓住他们的回答“感兴趣的孩子回家后可以找一些东西来试验一下,看看这样做,是不是真能称出‘大象’的重量来”。这样就恰到好处地把教学内容延伸到了课外。

《称象》教学反思14

这节课已过去一个星期之久,我却今天才来写反思。

首先,在教学环节上,我犯了一个错误,急于疏通生字词,而忽视了二年级的同学如果没有在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准读通字词,是很难认识和把握的。课堂开始以后,一篇新课文,一定是让孩子读懂读通句子,不会读的字词圈出来多读两遍,并思考问题。在教学中,布置的任务一定要带有目的性,要为了某一目的去设置问题,而不能漫无目的。课文疏通以后,再来学习生字词,此刻,作为老师,把握自己班学生的基础以后,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会认的生字词这里,而应该重点带孩子读不会写得字。

其次,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识字教字环节很重要。这一点,对于年轻的语文老师总是容易忽视。如果一个孩子连字都不会好好的写,如何谈学好语文。更为重要的,语文课,不应该是那么死板,要重视孩子说的能力,这里就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不管孩子说的怎么样,都表扬孩子,让孩子敢开口,会开口。在一点一滴中,引导孩子。

最后,一定要即时评价。在课堂上,不要忽略孩子。永远要以孩子为主体,要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也不要慌,要相信自己,一定为成为一个好老师。

《称象》教学反思15

是否具有发散思维能力是一个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我在自己的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作为自己教学工作的重点,也一直注重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可能有多个答案的问题,尽量让学生开动脑筋、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锻炼了学生探究问题本质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能力。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大有用处,也使我这个语文教师从中感受到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思考问题的角度开阔了,思考问题的方式丰富了。在很多时候,教学中一个简单的设计就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这学期在学习《称象》的时候,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大家都体会到了曹冲是个聪明的孩子。为了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加了一个问题“曹冲是借鉴了官员们的方法想出称象办法来的。你能说出他的办法和官员们的办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同学们立刻投入了寻找答案,讨论答案的过程中。很快有人说:“他根据造大秤这个办法把船当成了大秤!”马上有人补充道:“没有人提得起大秤,他就让水来托住船。”我听学生回答到了点上,马上补充说:“对,他利用了水的浮力!”这时的课堂上,学生们只能想到这些了,我又引导他们思考:“还有其他的吗?”教室经过了几秒钟的安静后,又从角落里传出了:“他用石头代替了大象的重量。”虽然这个声音是那么的不肯定,但是我知道她的答案正是这个问题的关键。我马上说:“你真是太聪明了,一下子就想出了这么难的问题。他正是用石头代替了大象的重量。”学生们顿时豁然开朗。我又告诉他们:“说曹冲聪明是因为他会从别人的方法中得到启发。”这时,我突发灵感追问了一个在备课中没有想到的问题:“你要是曹冲,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这一下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像开了锅一样,讨论达到了最高潮。“我可以不装石头,还得让人搬来搬去怪麻烦的。直接让人站上去不就行了吗?”“还可以用粮食代替大象的重量!”“只要是比较沉,又容易计算重量的东西都可以。”这是我们班一个挺不显眼的学生说出的答案。“对,你很有概括性。”“老师,我能不能用弹簧代替水?放几个弹簧然后再在上面放一张结实的板子。这样就可以代替水的浮力了。”“你想得很好,别人都是想办法替换重物,你想到了换一种承重工具。非常独特,只是稍微有点不安全。”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高老师,我曾经见过一种地秤,连汽车的重量都能称出来。我们也可以把大象赶上去。”孩子的答案是对的,只是他没有考虑当时还没有地秤这种东西,但是他的思路也是对的,他没有一味地从别人已经想好的思维角度出发,而是想另辟蹊径。他的这种考虑问题的方法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这不正是学生发散思维之后得到的成果吗?“对!你现在是现代版的小曹冲了!”“嗨!要是能这么想的话,直接用计算机对准大象一扫描,再运用一下专门的计算机软件不就解决问题了吗!”同学们听了她的答案都笑了,我也笑了:“我也没有限定这个曹冲的出生年月呀?你能这么想很好。现代技术很发达,这种问题已经难不倒我们了。但是在三国时期,能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太不一般了。所以我们才说曹冲是聪明的呀!”就这样这节课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课下我想:要是当时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恐怕学生不会对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重量的这个问题掌握得这么牢固。也正是我通过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去探究更多的称重的方法,使学生局限在一点上的思维得到了发散。使他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的答案,学生答案的丰富超出了我的想像。从这里我也知道了学生其实是有很大潜能的。只要能通过正确的方法调动学生去积极的运用大脑思考问题,这些潜能就一定能在教学中被释放出来。

《《称象》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